阅读历史 |

第五百零九章 通电(1 / 3)

加入书签

庆亲王一口气吐出去10万两,人都不好受了,他害怕朝廷再找他捐款,赶忙把自己在大清银行寸的25万两白银一口气都提了出来,转到外国银行。</br>这一波操作属实炸裂,直接导致大清银行周转出现困难,城里的银价开始上涨。</br>袁世凯让儿子袁克定开着小汽车优哉游哉来到庆王府门口,笑道:“王爷,您的气色看着不太好啊。”</br>奕劻说:“都怪那什么爱国公债,简直是胡来!想要粮饷,完全可以从田税、关税里扣出来,搞什么公债?你也是,为何让太后坚持推行?”</br>袁世凯说:“王爷,现在事态紧急,不想想办法实在没辙。关税您是知道的,要经过洋人一道手续,他们现在坐山观虎斗,两不相帮,所以还是别想了;至于田税,现在关内十八省已经有十五个不交了,您说怎么办?”</br>奕劻如今早就和袁世凯利益深度绑定,痛心道:“那也不能扒我们这些肱骨老臣的家底啊!”</br>袁世凯哈哈一笑:“庆王爷,我有点小东西,能让你好受点。”</br>袁世凯从怀中拿出了一厚叠银票:“这是300万两。”</br>奕劻眼珠子差点掉出来:“三,三百万两?!”</br>“嘘!小点声,”袁世凯说,“请您笑纳。”</br>奕劻不是傻子,问道:“有什么要我做的?”</br>袁世凯说:“明人不说暗话,王爷,我已收到密电,南方决计不会同意立宪,只求共和,所以皇室就要……”</br>奕劻吓得一哆嗦:“断头台?”</br>袁世凯连忙安慰:“王爷勿要多虑,密电还说,他们至少会厚待皇家。”</br>奕劻哪信这个,历朝历代,前朝皇族都被杀了个干干净净,当年他们入关杀老朱家不就是这样。</br>“虚君共和都不行?”奕劻再次试探问道。</br>虚君共和差不多就是英国那种制度,国王没有实权,只是一个虚名,负责一些礼仪性的工作而已。</br>袁世凯摇了摇头:“不行。”</br>奕劻无奈道:“我明白了。”</br>袁世凯说:“现在哪,希望王爷与我携手保住皇上、太后以及你们一众皇室的性命。”</br>无形之中,袁世凯又把自己要做的事在皇室面前拔高了一个维度。</br>奕劻反正一直只是个贪财小能手,政事上的智慧照着袁世凯差了一个维度,只能听他的。</br>奕劻问道:“先干什么?”</br>袁世凯说:“议和。”</br>“恐怕摄政……醇亲王不会同意。”奕劻说。</br>袁世凯扬了扬银票:“那就看王爷的了。”</br>奕劻叹道:“这三百万两,看来是要我把国都卖进去。”</br>袁世凯说:“王爷,不过是换另一种形式存在。这么一想,您是我大清的恩人!”</br>奕劻摸着胡须也笑了:“有道理!都是为了大清!”</br>奕劻真的堪称大清克星,与袁世凯联手给大清打造棺材板。</br>要不李谕一开始会进入庆王府教西学,因为他也觉得奕劻这人在推翻大清的功劳上,理应被记上一功的说……</br>——</br>“嘟嘟嘟!嘟嘟嘟!”</br>李谕宅院的倒座房中电话响起,王伯接起来问道:“哪位?”</br>“净整这些花里胡哨的,电话当门铃用?告诉李谕,我是醇亲王。”载沣说。</br>王伯来不及转接电话,赶紧打开了门:“摄政王,我这就去告诉老爷。”</br>载沣心情差得很,“我自己进去就行。”</br>李谕赶到客厅时,王伯已经给他冲好了茶叶。</br>“摄政王,您怎么来了?”李谕问道。</br>载沣说:“我碰巧刚刚路过附近,突然听说南方要议和。”</br>李谕疑惑道:“这事,好像应该问内阁?”</br>载沣说:“不!我要先以朝廷名义,发一道通电,告诉全国朝廷立刻举行立宪。”</br>看得出,载沣是真的有点急了。</br>李谕说:“通电全国?”</br>载沣说:“是的,所有的电台都要接收到,这件事只有你可以做到。”</br>李谕说:“可以是可以,但现在通电的费用很高,发到每家电报局或者报社、通讯社的电文,每个字都要一角。现在全国差不多有两百多家电报局和三十多家报社、通讯社,如果都传达,就是大手笔。立宪是大事,想要说清原委往往需要几百字,算下来,一次全国通电需要一万元左右。”</br>民国时期的通电也差不多这水平,所以每次在电视上看到某某大人物又要通电全国,都得花大把银子的。</br>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