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百五十六章 可乐成分(1 / 2)

加入书签

李谕下一步就是前往康奈尔大学的中国科学分社,与姜立夫、竺可桢他们接个头。</p></p>

路上没忘发了一篇论文给《science》,主要是前段时间李谕写的关于原子光谱的多普勒效应解释。</p></p>

想解释这种原子层面的现象,毫无疑问需要量子力学。</p></p>

李谕最擅长的就是这个,只不过文章过于专业,基于纯粹的理论物理学,只限于一小撮搞理论物理学的人中有点影响。</p></p>

额,就算是搞实验物理学的,基本也不会看。二十世纪初,实验物理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之间还是有点隔阂的。</p></p>

理论物理学家一般会看实验物理学家做出的实验;但实验物理学家往往不会看理论物理学家写的文章。</p></p>

原因嘛,是因为搞实验的物理学家觉得搞理论的这帮人弄得太复杂,一堆冗长艰深的公式,动不动还有深奥的数学,看懂一篇论文可能就要花成月时间,不如自己多做几个实验。</p></p>

关键这帮搞理论物理学的还用上了概率论!</p></p>

概率论!</p></p>

这是物理学应该用的?</p></p>

即便虽然麦克斯韦、玻尔兹曼这种理论物理顶级大佬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开始使用概率论,但物理学界普遍还是不能接受。</p></p>

他们认为玻尔兹曼这么处理只不过是因为研究分子热运动时,分子太多,算不过来,迫于无奈使用了概率论。</p></p>

但众所周知,量子力学怎么可能离开数学,概率论在量子领域中更有非常大的内涵。</p></p>

反正李谕的这篇论文虽然推导很精彩,暂时翻不起什么水花。</p></p>

尤其美国这边是实验物理学为主,没几个搞理论物理学的。</p></p>

只能等论文在欧洲转载并且翻译成德文后,才会引起一些讨论。</p></p>

——</p></p>

来到康奈尔大学后,校长雅各布·舒尔曼亲自出门迎接,两获诺奖的人可是“稀世宝贝”,寻常见不到。</p></p>

“院士先生,您的到来让我深感荣幸的同时也颇有意外。”舒尔曼道。</p></p>

李谕与他握手说:“校长你好!我是因贵校几名中国留学生成立的科学社分社而来。”</p></p>

李谕刻意把原因引到科学社分社上,这样势必会让康奈尔大学有所重视,对科学分社的发展有利。</p></p>

舒尔曼校长果然颇为惊讶:“中国科学社的分社?”</p></p>

“没错,”李谕说,顺便没忘夸赞几句,“贵校提供了非常优良的环境与土壤。”</p></p>

舒尔曼校长顿了一秒钟,明白了李谕意思,旋即哈哈笑道:“应该的!应该的!”</p></p>

舒尔曼此后当过美国驻华公使,总体上对中国还是比较友好的,可能与其在康奈尔大学当校长时的经历有关。</p></p>

他知道李谕马上再次获奖,而两次诺奖甚至只是李谕研究成果的一小部分,这种物理学领域的顶级大佬来了必须演个讲。</p></p>

李谕自然答应,反正已经演讲那么多次,有了足够经验。他在演讲中先聊了聊物理学界的发展以及自己的一些感悟和成果,然后拉拢了拉拢康奈尔大学与中国留学生的感情。</p></p>

不仅在康奈尔大学就读的胡明复、胡适、赵元任、杨杏佛等人出席,远在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姜立夫、竺可桢全都集中到康奈尔大学听李谕演讲。</p></p>

这几人中,胡明复与姜立夫是搞数学的;竺可桢搞气象学;赵元任与杨杏佛虽然此后并没有继续投身科学,但目前赵元任也在学习物理学,杨杏佛则在学习机械学。</p></p>

总之他们目前都算科学圈里。</p></p>

李谕花了半天应付完大学公事后,才与竺可桢等人来到了科学社分社租的小教室中。</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