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百九十五章 劝进(1 / 2)

加入书签

李谕和张謇聊天时,一人敲门进入:“总长,出席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初步名单统计出来了。”</p>

“辛苦,”张謇说,然后给李谕介绍,“这位陈琪先生是此次万国博览会的总监督。总统对博览会很重视,要求各省都拿出展品,务必远超此前的几届。举办地还是在美国,疏才你比较熟悉。”</p>

陈琪说:“能见到李谕先生,太荣幸了。”</p>

“幸会!”李谕和他握手道,“这次适逢欧洲大战,欧洲各国参展的产品势必不多,而需求却旺盛,利用好博览会,能让我们的出口额大大增加。”</p>

张謇一向是个亲美反日派,说:“我也存着这样的心思。”</p>

李谕突然好奇问道:“名单上是不是有很多白酒?”</p>

“先生怎么知道?”陈琪问。</p>

“随便问问。”李谕说。</p>

陈琪道:“这次参展规模很大,品类极多,白酒产品自然有不少。”</p>

由于一战的缘故,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几乎成了中日美博览会,三国的展品占了一大半。</p>

李谕穿越前,广告上各种酒企铺天盖地宣传自己获得了1915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久而久之,导致很多人都知道了这场博览会,但对具体细节知之甚少。</p>

比如很多人或许以为举办地在巴拿马,实际上是在旧金山。</p>

美国为了庆祝巴拿马运河的开通,所以起了这个名字,——此后很多年,巴拿马都笼罩在美国势力之下。</p>

另外就是那个广为流传的“中国代表怒摔茅台酒,一碎振国威”故事。</p>

大体讲的是参展的茅台酒用陶罐盛装,因其貌不扬而无人问津。眼看展会即将结束,代表急中生智,佯装失手打碎了一瓶茅台酒,顿时酒香四溢,把评委们一下子全都吸引住。经品尝评定后评委一致认定“茅台酒”是世界最好的白酒之一。于是,会务方向中国茅台酒颁发了金质奖章。</p>

在那个贫困的年代,这种故事大长国人志气,所以能广为流传。</p>

但这个故事有两个大错误。</p>

首先就是“金质奖章”这个说法。</p>

按照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设置,产品奖项分成六个等级,依次是:大奖章、名誉奖章、金质奖章、银质奖章、铜质奖章、奖词。</p>

最高等级的奖项是大奖章,而不是金质奖章,——金奖只排名第三。</p>

其次,茅台当年获得的仅仅是第四等的银质奖章。</p>

之所以被传成金质奖章,是因为后来博览会主办方把前四个等级的奖章全都镀金处理了。</p>

并非茅台不给力,主要那个时候还分成王茅和华茂,贵州的信息和交通又比较闭塞,两家酒厂不晓得万国博览会,按照公派任务随便交了白酒上去。</p>

而且他们的酒到博览会后没有摆放到工商馆,而是放在了鲜有人看的农林馆,吃了暗亏。</p>

不过确实有白酒获得了最高的大奖章:山西汾酒、河北衡水老白干和河南宝丰酒。</p>

另外再说明一下,民国时期,黄酒仍然是上层社会的主流。</p>

黄酒历史悠久,不烈不淡,符合醇厚淳朴的“中庸”之道。文人雅客以及有钱人都是喝黄酒,民国时期招待外宾也用黄酒。</p>

鲁迅就着鱼干、茴香豆喝的也是黄酒。</p>

白酒主要还是普通老百姓喝得多。</p>

白酒成为主流要等建国以后,为了节约粮食。届时,国内的酒业中心也从以生产黄酒为主的江浙沪地区转到了白酒更厉害的川贵地区。</p>

陈琪说:“总长,第一批安排运往旧金山的是生丝、茶叶和瓷器,都是咱们的优势产品。”</p>

“很好,”张謇说,“巴拿马运河开通后,对我们很有利,美国是个中转站,他们已经开始加大采购原材料的力度。有了这条运河,转运货物去欧洲方便太多。”</p>

“要是这条运河早开通几年就好了。”陈琪说。</p>

“这么大的工程已经够快。”张謇说。</p>

陈琪说:“当年咱们挖掘大运河,还没有机械,不也更快?”</p>

张謇被问住,对李谕道:“疏才去美国的次数多,你给他说说。”</p>

李谕说:“可能是因为巴拿马地区人太少,热带雨林又多,生存条件过差。”</p>

“树木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