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捷报传来 利益之争(1 / 2)

加入书签

李泰在王珪的教导下努力学习政务的时候,龙骑军的第一份捷报刚好传回了长安城。</br>这份捷报是由苏烈口述,李大亮代为书写的。</br>其中详细地介绍了龙骑军第一场作战的全部经过。</br>随同捷报一同送回的还有上万只敌人的左耳和将近十万头牛羊。</br>当张阿难在朝会上当众念出龙骑军的这份捷报之后太极殿里顿时就响起了一阵嗡嗡的议论声。</br>这份捷报虽然不如之前的演练那么直观,但所取得的震撼效果却是只强不弱。</br>龙骑军能够在毫发无伤的情况下斩杀十倍于己的敌人并缴获将近十万头牛羊。</br>这在唐军历年的战斗中也是少有的一场大捷。</br>更何况龙骑军还是孤军作战,完全没有任何的后勤补给。</br>这就使得这场胜利更显得难能可贵。</br>李世民坐在龙椅上满意地看着下面朝臣的反应。</br>当初这些人之中也有不少人曾经对龙骑军的庞大支出说三道四。</br>现如今现实算是彻底打了这些人的脸。</br>也让李世民对自己当初的坚持感到无比庆幸。</br>一阵议论之后房玄龄首先站出来开口道:“陛下,臣以为应将此份捷报通传天下,以安万民之心。”</br>李世民点头道:“朕正有此意。”</br>魏征道:“此乃大胜,当赐予百姓欢饮三日以示庆贺。”</br>李世民笑道:“准奏。”</br>侯君集站出来说道:“陛下,依捷报所言敌军残部已然逃窜,何不将龙骑军召回以资奖励?”</br>说完这话他的眼神隐晦地看了一眼旁边的李承乾。</br>他这番话虽然看似是在为龙骑军考虑其实是别有用心。</br>他已经从这份捷报中感受到了龙骑军的强大。</br>如果放任这支军队继续留在吐谷浑境内说不定很快又会取得一场大捷。</br>到时候龙骑军的声望定然会达到顶点。</br>而当初一力主张成立龙骑军的李治和李靖两人都将会因此获益。</br>李靖这两年已经有了退隐之意,何况他本就被奉为大唐第一将领,因此再多些荣耀也无所谓。</br>但李治却不同。</br>眼下朝中大臣们都已知晓龙骑军的很多训练之法都是出自李治之手。</br>如今龙骑军的声望越高于李治越有好处。</br>因此他必须要想尽办法让龙骑军脱离战场回到后方雪藏。</br>李承乾看到侯君集的眼神之后也跟着开口道:“吐谷浑土地广袤,城池稀少龙骑军孤军深入极其危险,儿臣也赞同侯尚书的意见。”</br>一旁的李泰看到两人都主张将龙骑军调回不由有些疑惑地看向了王珪。</br>他的政治思维并不敏感,因此完全无法理会其中的门道。</br>王珪见李泰看向自己于是隐晦地点了点头。</br>这时候李泰必须要和李承乾站在一起。</br>不然的话李治的威望肯定会随着龙骑军的不断大胜而水涨船高。</br>李泰见到老师点头于是便跟着开口道:“父皇,龙骑军培养不易,与其留在吐谷浑境内冒险不如暂且召回,待敌人有明确动向之后再行出击。”</br>李靖开口道:“朝廷建立龙骑军便是为了应对此等情况,如今龙骑军既然已入战场岂能轻易撤回?”</br>侯君集道:“话虽如此,然则龙骑军毕竟刚刚成军,于高原环境并不熟悉,本将看来还是不宜在外长期停留。”</br>李治道:“吐谷浑人也非天生高原民族岂不也在高原上建立了国家?”</br>李治这话说完房玄龄就差点儿笑出声来。</br>吐谷浑人建国的过程也是充满了传奇。</br>他们的祖先吐谷浑仅仅带着一千七百多户人口就从白山黑水之间跑到了如今的地盘上建立了国家。</br>当时在吐谷浑境内居住的羌人也是不少,还不是一样被吐谷浑打败?</br>李治这句话不但驳斥了侯君集的说法同时还展现出对龙骑军的极大自信。</br>侯君集被李治的话怼得一阵无语。</br>李承乾却在此时开口道:“纵使龙骑军在吐谷浑境内不受影响,但除了能扰乱其国之外又能有何作为?”</br>李治道:“纵然只能如此便已足够使其再也无暇骚扰我大唐国境。”</br>李承乾说道:“眼下吐蕃就在一旁虎视眈眈,我军如此作为岂不是要为他人做了嫁衣?”</br>李治道:“吐蕃在侧,我大唐又岂非如此?倘若吐蕃敢有异动那便与之在吐谷浑境内来上一战好了。”</br>侯君集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