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朝中大臣们的误会(1 / 2)

加入书签

唐朝的南方地区只因为人口稀少,瘴气丛生便成为了人人谈之色变的流放之地。</br>然而李治却深知那里才是大唐强大的动力来源。</br>南方的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合发展农业。</br>只可惜那里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多少汉民迁入。</br>使得这些地区一直处在生产力落后的各个蛮族部落的管理之中。</br>李治决定借此机会一举改变这样的情况。</br>于是他先给李世民写了一封奏折,详细地阐述了一番发展南方地区的重要性。</br>更是以即将开始的海上贸易为契机,提出在沿海地区发展农渔业和外贸业。</br>这样就能使这些地区和大唐的内陆紧密地联系起来。</br>如此用不了太久的时间就能吸引大量的人口,完成对这些地方的开发。</br>李世民仔细地研究了一下李治的方案。</br>随后便召集朝中大臣们举行了一场朝会。</br>当李世民将李治的方案提出来以后朝堂上顿时响起了一阵议论声。</br>岭南道在这些人看来可不是什么好地方。</br>如今晋王殿下提出开发那里到底是为了哪般?</br>莫不是陛下看哪位大臣不太顺眼,想要借晋王之口将之驱赶出朝堂?</br>正在众人胡乱猜测的时候。</br>吏部尚书温彦博首先开口道:“陛下,岭南各州瘴气丛生极易致人死伤,贸然开发恐会得不偿失啊!”</br>李治开口道:“瘴气之由来多出于腐植,只需清理干净自然不再发生。”</br>内史舍人唐俭问道:“瘴气之说由来已久却从未有人说清,殿下此言有何依据?”</br>李治道:“如今我大唐医学已然大为发展对于此物早有研究。”</br>礼部尚书陈叔达开口道:“即便如此,但南方多为蛮夷且人烟稀少,纵然开发又要从何处寻找人力呢?”</br>李治道:“吐谷浑人的败军降将颇多,将之发配岭南刚好合适。”</br>吐谷浑那么多的俘虏安置在哪里都是一样,不如干脆移民到岭南让他们充当垦荒大军。</br>众人没想到李治连人力的问题都想到了。</br>这就更加让人怀疑这是他们父子俩在演戏。</br>于是工部尚书段纶又开口道:“岭南地区湿热难耐,北方之人前去一时之间怕是难以适应。”</br>李治道:“既要发展经济自然要有所付出,倘若只言弊端不看好处那要拖延到何时?”</br>众人听了李治的话以后一时间都没有再言语。</br>少顷以后李承乾又开口道:“开发蛮荒之地定然会花费许多财物眼下朝中财政恐难负担啊!”</br>李治道:“皇兄所虑极是,小弟以为可以采取稳步推进的方式,一边开发一边生产。”</br>王珪道:“殿下有何良策大可说来听听。”</br>李治道:“岭南之地极其适合农业,大可一边开垦一边耕种,不出两年就可实现自给自足。”</br>王珪问道:“殿下此言可有根据?”</br>李治道:“此事可请司农寺卿张大人回答。”</br>张儒听到李治提起他的名字顿时一愣。</br>他没想到自己这个一直以来的小透明居然有一天还能在这种重大议题上发言。</br>不过既然已经点了他的名字他也只能硬着头皮站了出来。</br>他先是对李世民躬身行礼随后才开口道:“陛下,根据司农寺的研判岭南之地应有多处能够一年两熟。”</br>李世民听了这话以后马上激动地开口问道:“此言当真?”</br>张儒道:“虽未经实验但臣已有把握。”</br>李世民听到张儒的确认以后马上高兴地张口大笑了起来。</br>其他人都被张儒的回答吓了一跳。</br>如果岭南的粮食能够一年两熟那岂不就是平白多了一处产粮重地?</br>李世民笑了半天以后终于开口道:“如此看来岭南之地的开发刻不容缓,诸位爱卿以为谁能担此大任?”</br>来了…</br>一众大臣们听了李世民的话以后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这两个字。</br>他们从始至终都认为这是李世民和李治两人导演的一出好戏。</br>接下来他们就要看看是哪个人如此倒霉,无意间得罪了皇上。</br>这一刻所有人都没有说话,他们都非常默契地等着李世民亲自公布答案。</br>李世民见到这种情况不由得眉头一皱。</br>他可不知道下面这群人的想法。</br>还以为众人心中都没有合适的人选。</br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