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海贸开始(1 / 2)

加入书签

此时的李泰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使得自己和低级官员们产生了隔阂。</br>他还在为李治的不守规矩而感到气恼。</br>此时他一边在家里生着闷气一边让人关注着那些大臣们的反应。</br>李泰到现在还想着那些大臣们肯定也会对李治的做法感到不满。</br>到时候他就可以借机出面和这些人拉近关系。</br>却不知此时的他已经逐渐被孤立,倘若不知悔改很快便会失去争宠的资格。</br>可惜自从王珪主动请辞以后再也没有一位能够在政治上能够给予他正确指点的高官。</br>地位不到的官员所给出的建议自然也因为境界的原因而难免有些局限。</br>可以说失去王珪这位优秀的老师是李泰如今最大的损失。</br>幸运的是李泰让人编纂的地理书籍终于在几天之后完成。</br>李泰亲自给书籍命名为《括地志》并在第一时间呈送到了李世民的手上。</br>这套书籍共有五百多卷,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立出了一种新的地理书载体。</br>里面详细地记录了大唐十道,三百五十八州的历史沿革,山川地理,神话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br>李世民看过以后大为高兴,当即就将他封为了魏王并且给了他一份丰厚的奖励。</br>除此之外所有参与编纂的官员李世民都给予了升官和物质奖励。</br>如此一来倒是让那些对他看法不好的官员们从态度上缓和了一些。</br>李泰是一个稍微有些成绩就会骄傲自满的人。</br>因此他在得到了李世民的奖励之后很快就忽略了对朝中形势的关注。</br>直到时间来到贞观九年的初冬。</br>此时李治定制的货船中已经有两艘完成了建造,他主动申请代表李世民前往广州去组织大唐第一次大型的远洋贸易。</br>刚好李渊此时也一直吵闹着想要去广州度假,于是李世民便欣然应允。</br>此次同行的除了李渊之外,还有王珪,段伦以及陈叔达和几名工部,礼部的官员。</br>礼部的官员们要随同商队一起出海,以便和沿途各国的官方进行对接。</br>而王珪前去主要是为了见识一下第一次海贸能够达到何等规模。</br>至于段伦则是带人考察南方的一些船厂,看看有几处适合承建大型货船。</br>此时朝廷征集货物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全国。</br>因此沿途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都有大量商家带着货物涌向广州。</br>王珪在半路上看到如此热闹的景象忍不住开口道:“想不到大唐商家对于海贸居然如此热衷。</br>居然完全无惧海贸的危险。”</br>李治道:“商家对于财富的追求从来都是迫切的,为此他们愿意进行任何尝试。</br>如今朝廷为他们提供了新的机会,这些人又如何肯轻易放弃?”</br>段伦道:“莫非他们就不怕血本无归吗?”</br>李治笑道:“外国商家尚且不怕,我大唐商家又岂会怕了这些?”</br>陈叔达开口道:“也不知沿途各国是否容易打交道,万一遇上麻烦恐怕也会损失不小。”</br>李治轻笑道:“陈大人多虑了,我大唐水师可不是吃素的,沿途各国想要心生歹意可要好好斟酌一番。”</br>李治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br>水师的战力虽然比不上龙骑军,但是对付其他国家的军队绝对绰绰有余。</br>再加上此时大唐已经研制出了炸药,更是进而造出了手榴弹和地雷等爆炸物。</br>这些热武器一旦出现在战场上将会给敌人带来极大的心理震撼和伤亡。</br>到时候那些国家不招惹大唐还好,一旦哪个国家想不开动了手,那大唐水师马上就会发动雷霆一击。</br>到时候可能就直接从交易变成抢劫了。</br>众人经过将近两个月的赶路终于来到了广州。</br>此时的广州城已经足以容纳二十多万人口。</br>众人安顿下来以后自然免不了又和广州府的官员们小聚一场。</br>段志玄在酒桌上对李治说道:“殿下,如今这广州城的客栈都已经爆满。</br>大量的商家都在紧急联系着商船。</br>如今各地超过两百料的商船已经全部集中到了广州,但眼下看来恐怕远远不够啊!”</br>李治笑道:“此乃正常现象,如今海贸刚刚开始,有实力的船东尚未入场。</br>此现象恐怕会维持不短的时间。”</br>段志玄问道:“商家们联系不到货船岂不是白来一趟?”</br>李治道:“那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