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百五十三章 莫欺少年穷(1 / 2)

加入书签

御书房的气氛已经紧张到无以复加,大臣对于王莽的言谈简直是惊骇到了极点,但皇帝却一直没有任何表示。在他们看来,这已经不是大度包容,而是皇帝在欣赏一个将死之人最后的猖狂表演。这个时候七郡主前来,有大臣已经在暗暗担心,七郡主该不会不明事理吧!却见皇帝开口说道:“宣”郡主进来后看到一群大臣义愤填胸的跪在地上,适才门口已经有侍卫将所听的告知了她,心中一惊,连忙向皇帝行礼求情道:“陛下,王莽年幼无知,若有冒犯之处还请陛下海涵。”皇帝看了七郡主一眼,然后笑道:“郡主不必担心,朕并没有要怪罪王莽的意思。相反,朕觉得他是一个有才华有抱负的年轻人,想要给他一个机会展示自己。”七郡主听后心中一喜,连忙谢恩道:“多谢陛下开恩。”皇帝又转头看向王莽说道:“王莽,朕问你,你可愿意入朝为官,为朕效力”王莽微微一愣,却是摇头说道:“陛下之道,非我之道!”七郡主吓得花容失色,连忙伸手去拉王莽,“还不快答应!”看见皇帝脸色不好的王莽却是向前一步,站在了七郡主之前,开口说道:“君主之道,我的浅薄认知乃我刚才所言。然,王莽一介草民,不堪重负,当不起刀悬于心,只能侍奉老娘终老,守个小家度日便是我之道。陛下厚爱,草民感激不尽。若为天下计,草木之道害人不浅。”不管是皇帝、大臣还是七郡主都被王莽所言给愣住了,原以为他还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言论,结果是怂了!言不尽实,原来还真是个空口小儿。皇帝听后哈哈大笑道:“侍奉老娘,也该有个好的环境,即日起,朕封你为翰林学士,至于国士,等你成年,若还有国士之才,再行赏赐。”七郡主心头一颗石头才算落地,赶紧拉王莽谢恩。王莽却是看着皇帝,弯腰躬身一拜说道:“谢陛下恩典。请宽限几日,容草民回家料理。”“好,朕就给你三日时间。三日后,上朝领旨。”说完,皇帝也不等王莽再谢恩,刚才就没跪也不期望这个时候王莽再跪谢,干脆就当看不见,转身走了。众大臣没想到会是这个结果。七郡主更是喜极而泣,带着王莽离宫,要送王莽返回湖边小村。然而到了城门口,王莽却阻止了七郡主,毕竟七郡主不是七公主,能到御书房为自己求情就已经很大胆了,此时不得圣旨出城,那就是一大罪。七郡主下了马车,让自己的马车送王莽回去。自己就在城门处等着。按说一个少女能把情谊做到这个份上,该明白的都明白了。可是回到家里的王莽,面对义母的时候却是眉头紧锁。直接就跪了下来,“娘,孩儿不孝,恐怕要离家远行了。”“怎么了”张氏不知道王莽回来之后怎么忽然说出这种话来。王莽将在皇宫御书房的事说了出来。张氏问他为何不愿做官,王莽说:“为君者若非太儿戏,就是将孩儿至于火炉之中。早晚是死于非命。”接着王莽将他的认识说了出来,王莽能有此诗作和言谈,全是夫子教育的结果,只是侍奉老娘这件事是他是执念。能将七郡主安置到私塾学堂,本身就说明皇帝对于几位夫子是相当重视的,但这么些年就没见皇帝有一回召见夫子们,更没有启用夫子为臣的言论传出过。偏偏对他这么一个少年忍了又忍,还似乎大度的不予计较,但实际今日在御书房所言,不为官还好,一旦为官,就是日后的理由。张氏听完后,沉默了很久。她虽然学识不多,仅通医理,但儿子自从跟随夫子学习以来,所言所行都是高人一等的,既然儿子这么说了,应该就没有半点夸大或者虚假。她心中虽然不舍,但也知道,皇命难违。“孩子,你既然已经决定了,那就去做吧。”张氏最后说道,“娘身边有大黑和赤炎,你不用担心。”王莽听后,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敬意,向着自己的义母深深地磕了一个头。三日后,王莽告别了张氏和村里的乡亲们,踏上了前往翰林院的道路。正如他所预计的,在翰林院里很快就有人开始针对他进行各种攻击和陷害。各种谣言和诽谤从未断过,试图让王莽名誉扫地、身败名裂。王莽就正如他对皇帝所言,上书各种以“刀”治国之策,凡此种种,不计恶名。当王莽十八岁那年,没有等来国士的称号,却等来了一纸圣旨,赐白绫一匹。圣旨中说道:王莽素以刀论天下,不知民间疾苦,以大恶之心待万事。然国民万众,期天下安康,为万民计,赐白绫以谢天下。王莽死后,七日后张氏抑郁而终。七郡主下嫁,早早就选择了避嫌的李家小姐嫁给了一个三品官吏为妾。大黑和赤炎失踪十年之后,南宋国忽然涌入大量飞禽猛兽,血屠十日。最后一日,赤炎背上一个满脸疤痕的人,不辩长相,双眼中却是透着如刀一般锋利的眼神。那人从赤炎背上跃下,每一步都似乎蕴含着无尽的威严和力量,仿佛每一步都在震颤着大地。他手中握着一把巨大的刀,那刀身闪耀着寒光,仿佛能切割一切。他身后的大黑和赤炎发出震天的怒吼,声音中充满了无尽的愤怒和哀伤。他走到南宋国的皇宫前,那里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他看着这片废墟,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本不愿沾染尘世,尘事却逼他横刀相向,一个安逸到已经忘记危险的国度,连一群猛兽飞禽都可以毁去的国度,他用了几年没能改变,还被赐白绫。如果不是赤炎及时赶到,十八岁生日当天就是他的祭日,更让他气氛的是,办完他的“葬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