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64章 大喜事(1 / 2)

加入书签

眼看着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的事情,县衙里却忙得一塌糊涂。

过年衙门也要放假,所以要在年前把许多事情都处理完,然后安心放假,只留下小部分人维持衙门基本运转就行。

作为县令,其实杨县令的假也挺长的,前前后后加起来, 几乎要有一个月。

但是这里离东京实在是不近,光是路上就要上小十天,再加上今年刚来不久,所以杨县令就没有带着家里人回东京去。而是留在了这边过年。

所以,周氏带着几个儿子们也是十分的忙碌。

喜讯就是在腊月二十七这天传到的。

连同杨家那边来的家书一同送到的。

知州之前见过了杨元鼎的播种机和耕地机,就呈到了东京去,官家和刘太后都知道了这个东西。

而且,司农寺那边也迅速按照详细的图纸制作出了播种机与耕地机, 然后进行了一番实验。

实验效果很不错。

所以刘太后亲自夸了这个播种机与耕地机,并让司农寺和户部,各府知州一同配合,尽量将这个机器给推广开来。

对于杨元鼎这个制造者,刘太后和官家也是十分感兴趣,亲自召了杨元鼎的大伯进宫去问话。

杨家之前也得了杨县令的信,自然知道这么个东西,也同样按照杨县令的意思,说那两个机器纯粹是杨元鼎闹着玩无意中弄出来的东西,成本耗费过高,实在算不得什么好东西。

刘太后闻言,笑着对官家道:“小小年纪,就有如此作为,实在是叫人惊讶。纵是无意,可也是有些本事和为民的心情,这才能想到这方面去。假以时日, 这位杨家三郎, 必是朝廷栋梁。”

官家对杨元鼎也十分感兴趣:“可惜却离得远, 否则倒该请进宫来, 我与三郎亲自讨论一番。”

刘太后笑看杨家大伯:“三郎什么时候回东京?”

杨家大伯连忙道:“估计是要得几年了。路途遥远,他一个孩子,也不好叫他单独回来。而且,他性情顽劣,我那弟弟也实在是不敢让他离了眼皮子底下。”

刘太后颔首,面露几分惋惜:“那就只能过几年再见了。不过,这几年,说不得又有什么新奇的东西做出来。”

杨家大伯连声说:“不敢,不敢,小孩子心性不定,谁也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

“若有的话,叫杨县令

就连刘太后也是微笑颔首。

除此之外,刘太后和官家还赏赐了许多东西给杨家和杨元鼎。

因杨元鼎年纪太小,所以并不赏赐些别的,多是一些珍玩宝贝和真金白银,绫罗绸缎等物。

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官家亲手一封鼓励书信。

这些赏赐, 被马不停蹄的送到了绵竹县县衙, 赶在了过年前到了。

杨家上上下下,也都是对杨元鼎一片夸赞,因为全靠杨元鼎那两个机器,杨家狠狠地在朝堂上露脸一回,家里自然高兴。

东西送到的时候,杨元鼎还在睡觉。

这几天太忙碌,他昨天夜里还画了会儿图纸,早上就实在是贪睡起不来。

本以为今天总算是没被周氏分派什么活,终于可以睡个懒觉,好好躺平一日,结果没想到大清早的就被吵醒了不说,还被周氏亲自拉着一顿搓脸换衣裳梳头,彻底弄清醒了。

然后,才终于知道了等会儿他要去接赏。

杨元鼎还真没见过这个阵仗,一时之间人都有点发懵:“官家给我赏赐?那我要怎么做?说谢谢?”

周氏一看傻儿子这样,心里也一阵紧张,连忙把流程给他说一遍,包括什么时候跪,什么时候拜,什么时候说些谢恩的话……

最后成功把杨元鼎给绕晕了。

可绕晕了也得去接赏。

稀里糊涂磕磕绊绊的接完了赏赐,看着那好几车的东西,杨元鼎总算是有了一点真实感:自己竟然得到了当朝皇帝的赏赐?!这可是本朝权利最大的人了!

这种感觉,让人有一种不真实感——这可是皇帝欸!

杨县令瞅着一脸傻笑的儿子,忍不住一巴掌就糊在了他背后:“一点不知道谦逊!”

要知道,杨县令也是凭本事一路考科举的,也算是十分有才华的人了,虽然年纪这么大才考上吧,但是在同辈的人里,不说翘楚,也算是十分的优秀,可他也没见过刘太后和官家。

更不要说得到夸奖。

这样的事情,如今却落在了一个小孩子身上……

他想不嫉妒都难!

而且不仅是嫉妒,杨县令还觉得有点儿心塞:自己寒窗苦读那么多年,付出多少努力?可杨元鼎呢?虽然这是自己的儿子,但也仍旧让人觉得十分不公啊!

再看杨元璋和杨元峰两个做哥哥,此时也是一脸复杂。

那种感觉,既为杨元鼎感觉到高兴,可也忍不住有点儿酸——

最高兴的,还是周氏——她不存在什么羡慕嫉妒恨这种情绪,完全就是高兴。那可是她的儿子!她生的!

杨元鼎被糊了一巴掌,还是忍不住的傻笑。然后凑上去悄悄问杨县令:“那这些赏赐,都是给我的?我能随意处置?”

杨县令心生警惕:“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