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百二十六章 青帮(1 / 2)

加入书签

汽车工厂的进展异乎寻常得顺利,但刘鸿生的加入,让他的弟弟刘吉生多少有些担忧。</p>

刘吉生不解地问:“哥哥,放着大好的煤炭生意不做,您搞那些高风险的干啥?完全不符合您的准则。”</p>

刘鸿生说:“你一直跟着我经商,每年至少在上海各个码头待上数月,应该知道,放眼整个黄浦江,从杨树浦到南码头,全是外国的码头。还有那一长串外国军舰飘着各种各样的国旗,几乎让人忘记了这是在中国的土地上。虽然我是个只顾挣钱的商人,但干的是码头产业,看多了心中不是滋味。现在好不容易有个让中国人长脸的机会在我面前,不能置之不顾。”</p>

刘吉生说:“就怕砸进去钱后见不着利。”</p>

“你太小瞧李谕先生了,”刘鸿生说,“上海滩那么多商界大佬全都对李谕敬上三分,这绝不是普通人都能做到的。”</p>

“服自然是服,”刘吉生说,“但哥哥千万不要放下咱们的老本行。”</p>

“我没有放下,而且李谕先生告诉了我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刘鸿生拿出一张纸递给刘吉生,“你看看。”</p>

纸上是个很奇怪的图形,画着一个圆柱形,上面有很多小圆圈,刘吉生问:“这是什么?”</p>

刘鸿生说:“李谕先生称之为蜂窝煤,据他说,此种形态可以大大提高煤炭的燃烧效率。”</p>

“蜂窝煤?”刘吉生头一次听说这个新名词,思忖片刻后说,“我记得一位圣约翰大学的同学宋子良告诉我,他在日本看到那边都是用机器制造出来的煤球,但也没有这么多孔。”</p>

宋子良是宋子文的弟弟。</p>

刘鸿生说:“李谕先生说,经过这种加工,可以很大地提升使用效率,远超煤球或者煤饼。他是在瑞士拿过诺贝尔奖的人,对热学的理解全国第一,听他的准没错。”</p>

“是瑞典,而非瑞士,”刘吉生纠正道,“哥哥的意思是,我们再投资建个蜂煤工厂?”</p>

“是蜂窝煤,”刘鸿生也纠正了他的口误,“我给李谕先生提起过,我入股了几家煤矿,他便说出了这个构想。而且他还很有把握地告诉我,只要推出,赚的钱肯定比倒腾煤炭还要多。”</p>

“这么厉害?!”刘吉生有些不可思议。</p>

刘鸿生点点头,继续说:“按李谕先生的说法,蜂窝煤属于改进型工艺,提升效率虽然会在短期内让用户减少买煤,但时间稍微放长,见到好处,购买蜂窝煤和蜂窝炉的人会越来越多,我们只会更赚钱。我仔细分析了分析,李谕先生说的完全切在要害上。”</p>

刘吉生再次打量起手里那张纸,“听起来是个不错的买卖。这个点子哥哥你是花多少钱买来的?”</p>

“分文未取,李谕先生随手给了我。”刘鸿生说。</p>

“大气!”刘吉生彻底折服,“我这几天就开始试制,先造个三五吨,小范围推广一下,要是效果不错,立马投厂!”</p>

刘吉生是刘鸿生庞大产业中第二重要的角色,他与国党中一些关键人物有不错的交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特务头子戴笠。</p>

几天后,李谕叫着刘鸿生一同前往刚刚营业不久的号称“远东第一俱乐部”的上海大世界。</p>

大世界由商人黄楚九兴建,他多年前就与李谕有过接触,那时日本人的仁丹刚刚开始在上海大肆宣传。黄楚九搞药材起家,看不惯日本人的倾销,于是也造了一款药对抗日本的仁丹。</p>

“李会长,”黄楚九穿着一身精致的西装走过来,“您的到来让我这里蓬荜生辉。”</p>

“已经够金碧辉煌了,”李谕笑道,然后拿出一个包裹,“里面是最近美国上映的一些影片的拷贝,大都出自美国本土炙手可热的卓别林,风格轻松幽默。”</p>

“会长太了解大世界想要什么了!”黄楚九高兴道,接着说,“你来得正好,今天有一出好戏登台。”</p>

“梅兰芳?”李谕问。</p>

“梅老板几天后才来,”黄楚九说,“是另一位梨园大咖,您一会看看就知道了。”</p>

“搞得还挺神秘。”李谕说。</p>

黄楚九带着李谕几人来到大世界中的戏院,里面已经坐了不少上海滩名流。</p>

等戏台上唱起来,李谕立马认了出来,——竟然是二爷袁克文。</p>

袁克文两三年前来上海时,就入了青帮,而且还是民国年间最高的“大”字辈。后来他老爹过世,袁克文分得十几万遗产。</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