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出发赈灾(1 / 2)

加入书签

李世民原本还在犹豫要不要派李治走一趟河东。</br>原因主要是李治刚刚返回长安尚未好好休息一阵,李世民实在是舍不得让李治再次出去奔波。</br>然而尚未等他做出决定这边李泰又提出了前往剑南的请求。</br>李世民开口对李泰说道:“剑南之地群山耸立,沟谷纵横,且道路难行,酷热难耐。</br>吾儿自幼从未出过长安,如何受得了如此之苦?”</br>李泰道:“九弟如此年幼尚有勇气前往岭南瘴沥之地,儿臣又岂能畏惧区区道路之险?”</br>李世民听了李泰的话以后忍不住沉思起来。</br>他自然知道李泰为何会主动提出前往剑南。</br>但李泰与李承乾和李治两人有着很大不同。</br>李承乾身边有专门的老师时刻教导他处理政务之法,又已经有过多次监国经验。</br>李治更是早已凭借自身的超凡才智在朝堂上站稳了脚跟。</br>而李泰之前从未有过独自处理政务的经验,此时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前往剑南道真的合适吗?</br>况且剑南之地也是汉僚混杂,更有之前投靠于大唐的众多羌人居住于此。</br>如此复杂的民族关系李泰又是否有能力妥善处理?</br>可是如今李泰刚刚再次回归朝堂,正是急于表现之时,如果自己拒绝了他的请求恐怕对他又是一次打击。</br>想到这里李世民抬头看向了房玄龄等人。</br>他首先开口对房玄龄问道:“玄龄认为两位殿下参与救灾是否合适?”</br>房玄龄听了李世民的问话以后忍不住心里一阵发苦。</br>正常来说这时候由两位皇子出面赈灾自然是再好不过。</br>然而,如今皇上的几位皇子都尚未成年。</br>这里面真正能够让众人放心的也就只有年长一些的太子李承乾和心智早熟的李治两人。</br>如今太子并未张口请求前往,而从李泰之前的政治表现来看确实要差上不少火候。</br>即便如今有些进步,在房玄龄看来也是有限。</br>如果自己此时贸然同意到时万一出了纰漏定然是要被埋怨。</br>可是如果自己断然否定,恐怕又会被李泰暗中记恨。</br>原因无他,自己此时的身份可是李治的老师啊!</br>想到这些房玄龄只能无奈地开口道:“此事能有皇子出面自然是极好的,至于陛下属意哪位皇子下官不好置喙。”</br>李世民听了房玄龄的话以后忍不住一皱眉头。</br>他与房玄龄等人相处日久自然能够从只言片语中猜测出对方的想法。</br>此时房玄龄既不否定皇子出面的提议又不明确同意让李泰和李治两人前往。</br>显然是对其中一人的能力不太认可。</br>而他所不认可的那一个肯定毫无意外的就是李泰。</br>李世民又将目光看向了长孙无忌。</br>他是李泰两人的舅父,这时候应该敢于做主。</br>于是李世民对长孙无忌问道:“辅机对此有何意见?”</br>长孙无忌毫不犹豫的开口道:“臣同意房相的看法。”</br>李世民一听这话心里忍不住一叹。</br>得,不用说,长孙无忌这也是不看好李泰呀!</br>他忍不住又将目光看向了高士廉和魏征,戴胄,温彦博等人。</br>发现他们此刻也都是眼观鼻,鼻观心,摆明了就是不想参与此事。</br>于是他又将目光看向了李承乾。</br>他心里有些好奇李承乾为何没有主动申请前往。</br>只见此时的李承乾满脸平淡的站在那里,似乎根本就不关心最后的结果。</br>李承乾看到李世民的目光转向自己顿时站得更直了一些,至于其他并没有任何表示。</br>从李治张口说出他要前往赈灾的那一刻开始李承乾就已经决定置身事外了。</br>原因无他。</br>李治之前的表现太过亮眼了,他不但独自一人轻松拯救了三万灾民,更是在岭南立下了开疆拓土之功。</br>以李治的本事如果去到河东赈灾肯定能够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br>李承乾虽然自认也能处理好救灾事宜,但是所能取得的成绩绝对不可能比李治更好。</br>既然如此他首先就打消了申请赈灾的念头。</br>至于李泰此时为何要站出来李承乾也能够理解。</br>但是即便再如何理解也不意味着他就要帮着李泰去争取机会。</br>李世民看到这里心下也大致做了决断。</br>他决定给李泰一个表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